真相太戳心!多子女家庭裡,願意站出來「幫父母養老的人」...大多落得如此下場

  • 2025-07-31 16:53

在許多家庭中,「養兒防老」的觀念可謂是深植人心,雖然說,現在很多老人都有退休金,但是,長輩們畢竟多少患有小病、大病,,需要孩子們照顧。可當父母逐漸老去,需要子女扶持時,「多子女家庭」卻常常陷入一種尷尬的局面...就是大家互相推諉,誰也不站出來,而那個願意站出來、給老人托底養老的,最後大多以徹底寒心收場。

一、子女多了,反而沒人要顧

鄰居張阿姨的老伴生病住院,她打電話給三個子女、討醫療費,得到的回答讓人傷心。老大說說剛還了房貸,手頭緊拿不出錢;老二說孩子報補習班,經濟壓力大;三女兒更直接,說因為自己是女兒,得不到父母的關愛,很多東西都給了兩哥哥,自己什麼也沒分到,現在憑什麼讓她掏錢,最後,張阿姨只好拿出棺材本,才把這個窟窿堵住。

這一現象,符合心理學的「責任分散效應」,用在多子女家庭的養老問題上、特別貼切。簡單來說,就是人越多,大家就越傾向於把責任往外推,覺得會有人去做,自己不做也沒關係。雖說手心手背都是肉,一碗水卻很難端平。父母對子女很難做到真正公平,有的時候,你覺得公平了,可孩子說沒有,張阿姨的女兒就是這樣。

這種內心的不公平,會讓他們在面臨應該承擔的責任時退縮,覺得對方得到的好處多、應該多負擔。就算你好心,覺得父母可憐,主動承擔責任,當這個好人,卻會發現自己得不到好結果。

二、想當好人為啥成了惡人

在多子女家庭裡,主動承擔養老責任的人,就像個冤大頭,其他兄弟姐妹嘴上說「辛苦你了!」、「有什麼需要的一定幫!」,可實際上,卻是能躲就躲。如果自己付出很多,能得到兄弟姐妹們的稱讚、父母的理解,就算苦點、累點,心裡也覺得值得。然而,往往落不下一句好,你成了父母和兄弟姐妹口中的「壞人」,這才是最讓人寒心。

朋友老林就是血淋淋的例子,老林每天要伺候母親吃藥、吃飯,陪她聊天解悶,可母親還是經常碎念他,對他有許多不滿。有次,媽媽對他說:「你弟媳每次來看我,都帶著禮物,你怎麼從來不給我買禮物?」老林聽了很不是滋味,自己每天忙裡忙外,哪有時間買禮物?逢年過節,其他手足帶著孩子來,一進門就問「媽在你家過得好吧?」,語氣裡帶著一種審視的意味。

坐了一會,他們又開始對飯菜指指點點,說鹽太多、油太多,對母親的健康不利。最後,他們留下了一點錢、和營養品,但話中語氣依然帶刺,好像老林會「貪」這些東西似的。母親對來看她的幾個孩子感恩戴德,嘴裡不停說著好話。

事實就是如此,老林被母親徹底忽視,好像他做這些、都是理所當然。其他幾個孩子只不過偶爾看看、留點東西,卻成了「客是遠來香」。老林的故事不是特例,他們往往出於對父母的愛和責任感,毫不猶豫地承擔,可一腔熱血換來的,卻是兄弟姐妹的冷漠、父母的偏心以及各種無端的指責,確實讓人覺得非常難受。

三、學會當惡人

要怎麼擺脫這個困境,就要學會當惡人!這麼說的意思不是不照顧老人,只是,孝順不是愚孝,沒必要太百依百順,也沒必要太當好人。相反的,你要學會當「惡人」。親兄弟就該明算帳,你要照顧可以,兄弟姐妹就應該坐下來商量,確認每個人在養老中的責任和義務。其次,制定一個詳細的「贍養計劃」,把照顧老人的日常事務、醫療費用、居住安排都列出,這不是斤斤計較,而是必要的防禦措施,先小人後君子。

另外,也要破除孝順就是「全聽老人的話」的迷思。很多老人其實也挺自私,面對子女的付出,總有種我養了你、就理所當然的想法。什麼都答應的結果,就是老人覺得你很容易、可以做更多。最後,在老人還在時,討論老人過世的遺產分配問題,就應該硬氣點,拿出一種「我付出了,就要有回報」的態度,並不是真的索討什麼,而是讓大家明白,你付出的才是最多。

反正,你怎麼做都會被指責有錯,不妨硬氣一點,指責反而會少。這也是「人善被人欺」的心理作祟,不那麼「善」了,不好欺負了,就沒人指責了,大家覺得說得對嗎~

參考來源:搜狐

Click to show more